生物识别技术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安全问题引关注

2018-12-14 11:39 来源:电子发烧友

随着无人零售消费模式的兴起,生物识别技术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但是,这一堪称“将改变世界”的生物识别技术,真的足够安全吗?可以完全信赖吗?

前不久,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加油!向未来》节目中,一台名叫“小加”的人脸识别机器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小加”机器人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金桥所在科研团队一手打造。据王金桥介绍,在寻找走失儿童、老人等方面,“小加”已经获得了不少的成功案例。

其实,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已不仅仅是在电视电影中出现的遥不可及的高端科技,如今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与人们朝夕相对,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去年开始大热的亚马逊AmazonGo和今年阿里无人超市“淘咖啡”,扫码入场、买完即走的无人零售消费新模式无疑掀起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高潮。在“淘咖啡”,只要顾客对着点餐机刷脸,即可被识别出支付宝账号,一旦顾客下单,费用也就随即支付完成。不需要营业员结账,生物识别技术就可以完成这一消费过程。

实际上,在移动支付如此当下的今天,这样的生物识别技术并不陌生,常见的支付宝就已经开通了刷脸登录功能。而除了人脸识别之外,生物识别技术还细分出了许多领域,包括语音、指纹、声纹、虹膜等,甚至是静脉、基因都有望成为生物识别特征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认证方式也推陈出新,生物识别技术也开始从理论走向现实,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实际场景当中,尤其在金融与安防领域更是备受宠爱。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约为250亿美元,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其中,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飞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指纹辨识成长率为10.4%,在消费领域中占据91%;虹膜识别技术市场占有率将从原来的7%提升至2020年的16%;而声纹辨识技术也将在2030年以前发展成熟。

但是,这一堪称“将改变世界”的生物识别技术,真的够安全吗?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某APP的人脸识别竟验证通过了主持人的“换脸”伪装,无疑给了那些原本对生物识别技术深信不疑的人当头一击。

尽管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光明一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生物识别技术尚未成熟。它不仅有可能会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罪魁祸首”,也会对人类生理造成损害。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多名使用三星S8虹膜手机的用户,在使用虹膜扫描后感到眼睛不适。对此,有专家分析,这可能与手机红外线LED灯过亮有关,而且从科学角度来讲,可见光谱呈红色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由此来看,虹膜识别技术或许并不那么充满“智慧”。

不过,诸如虹膜识别之类的生物技术对人体的影响较小,尚不会对生命造成伤害。相比而言,个人信息安全泄露问题显得更为严重。比如指纹之别,手指在受伤或者泡水肿胀的情况下,会影响识别率,还有过度的化妆也会造成面部识别的偏差。

而这些恰恰让一些不法分子的有机可乘,“黑客”利用这些漏洞可以随意入侵,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盗取重要文件……针对种种安全漏洞,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因此,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