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25(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在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在会上作了题为“以AI重新定义互联网”的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
以下为主旨报告内容:
互联网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史,回顾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中互联网从“全功能接入”到全面渗透应用。
从1994年开始,中国成功接入互联网,进入PC互联网时代,IPv4成为主要基础协议,Web界面为主要的人机接口,门户网站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在这一阶段,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平台来获取内容,且信息是单向传递,业务以电子邮件为主,整体上用户是被动在接收互联网内容。
自2005年起,随着3G的出现,互联网进入了PC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时代。智能手机带来了图形用户界面,APP成为常用应用,电商开始发展,移动支付也进入日常生活。尽管此时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如博客、评论等,但互联网平台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用户的价值尚未充分体现。
到了2015年,随着4G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图形用户界面仍然是主要形式,但随着自媒体、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崛起使互联网更加去中心化。用户不仅能够创作内容,还能够参与到平台业务中,直播电商和共享经济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的新兴业务,成为主流应用。
可以看到,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展望未来,互联网将继续在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上深入发展,推动更广泛的社会变革。
展望未来十年:
新质互联网阶段,走向四大重构
展望未来十年(2025年-2035年),我将这一阶段称为“数智(新质)互联网”。其核心特征是基础协议采用IPv6+,人机接口将以自然语言为主,不再依赖于点击APP的形式。互联网将回归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将转变为智能平台,用户能够利用AI创作并拥有自己的作品。
届时,互联网世界将不完全由人类参与,许多对话将由机器人进行。人类与机器人将共存,主要的业务将集中在基于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应用上,涵盖各行业互联网。因此,AR、VR、数据要素服务和算力服务将在这一阶段得到广泛应用。虽然这一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在逐步克服这些问题。
那么,互联网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是终端形态向新重构。大模型的下沉和智能体的落地将改变终端设备,尤其是将AI技术嵌入到终端和边缘计算设备中,重新定义手机、PC、眼镜、AR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模组。这些设备将支持云端或离线运行,形成新的AI终端时代。2007年iPhone的出现开启了智能终端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会迎来新的终端换代潮。这不仅仅涉及到制造业,还会带动服务业的变革,用户将拥有更多创造内容的能力,新的内容形式将不断涌现。
第二,网络设施的向智重构。基础设施的AI赋能将首先体现在5G-A和6G的推动上,以增强用户体验并支持泛在连接和绿色网络发展。网络协议将继续向IPv6+发展,进一步推动纯IPv6协议的应用,IPv6地址空间的扩展将为更多IP协议功能和能力的实现提供支持。此外,人工智能将在云计算领域的应用得到强化,云计算将转变为AI的云原生,提供更具弹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服务。为了适应算力的需求,尤其是在干线传输网中,可能会采用RDMA等技术,以确保高速、低时延和零丢包的传输效率。
第三,产业应用的向智重构。产业应用将在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转型。车联网将从智能座舱开始,结合5G和C-V2X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提升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竞争力,尤其是在智能座舱技术方面。卫星领域将通过AI优化卫星星座的频轨、波束调度,支持星上计算,并实现星地协同。在工业互联网方面,虽然5G已启动,但真正的突破可能会出现在2025年后,通过场景大模型的应用来优化供应链和进行预防性维护。这一进程将推动应用从通感(感知)向通感智融合发展,推动更多智能化和高效化的产业应用场景落地。
第四,数字治理的向善重构。互联网平台需要继续有序发展,治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样需要保持包容性,容许一定的试错空间,以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互联网治理既要防范风险,也要促进创新,鼓励探索,同时要整治不良行为,如饭圈文化中的歪风和戾气,营造创新、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此外,完善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基础制度建设也将成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AI发展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又要注重安全性和伦理规范,确保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我们进入AI的云原生时代
AI将重新定义终端应用模式
目前,我们拥有基础大模型,但它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大模型在回答问题时,速度快,覆盖面广,但缺乏深度、精准度和创意性。大模型更像是一个助手,能够给出标准答案,但无法真正发挥出人类的独特智慧。例如,工程或医疗领域的问题不仅仅是通过大量数据学习就能解决的。大模型可能“读”过很多书,但如果没有实际的实验或临床实践经验,它就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实际上,大模型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大而全”,而在于它如何作为大脑辅助我们的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将大模型进行落地应用,将其嵌入云端,利用数据算力支持,让智能体在终端上发挥作用。
重要的是,未来我们将开发出具身智能,它不仅是软件,更具有与物理实体结合的智能体。随着智能体在具身智能上的落地,互联网将进入“Internet of Agents”的时代,群体智能将最终发展为通用人工智能。这一过程将需要大模型的深入应用与实践,整合各类能力,最终让大模型成为能够落地并发挥实际作用的强大工具。
那么,大模型如何与云计算结合,以及大模型如何被应用到终端设备中呢?
首先,我们从云计算的发展谈起。云计算最早是基于传统的服务器架构,后来发展到“服务器云化”,再到云原生,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AI的云原生时代”。
在云计算的框架下,我们通过“模型即服务”的模式,能够直接使用AI大模型,并且配合相关的工具链进行各种应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我们已经能够将大模型压缩到足够适应终端设备的规模。这一进展使得大模型可以嵌入到终端设备中,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应用。
当然,硬件的升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今的手机硬件已经接近PC水平,能够支持云边端协同工作,进行推理运算。即使没有网络,手机也具备了离线推理的能力。这种端侧大模型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低时延、高隐私和个性化的特性。终端设备带有摄像头和传感器,因此将大模型应用到终端,不仅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环境感知和目标检测,还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来进行控制,实现更自然的交互方式。这意味着,大模型不仅仅是一个助手,它更像是我们的代理,能够代替我们完成很多任务。
智能体( AI Agent)能够具备这种能力,是因为大模型为智能体的训练提供了基础。传统的大模型只是解答问题或执行任务,而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然而,智能体利用大模型时,可以将任务执行过程闭环化,形成短期记忆,并经过评估转化为长期记忆。这种长期记忆就像人类的经验积累,它能够在不断的训练和使用中优化智能体的表现。
智能体通过记忆和规划能力,可以拆解任务,并调动推理工具一步步完成。这意味着,智能体具备了初步思维链和决策能力,可以根据任务进行自我调整。智能体不仅能够与大模型协同工作,还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如果将大模型比作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那么智能体就像是这些操作系统上的APP。智能体的能力进一步扩展了手机的功能,例如,手机不再只是进行简单的图像生成,还能利用前后摄像头同时拍摄,嵌入你拍摄的场景中进行编辑、修复和增强。
目前,PC性能的提升使其能够胜任工业设计等复杂任务,而智能眼镜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例如,Meta一款售价约200美元的智能眼镜,内置蓝牙、摄像头和传感器,可连接手机使用,实现翻译、同声传译、拍摄记录等功能。这种设备虽然尚未达到AR级别,但已具备初步的AI能力。
未来,智能终端将进一步发展空间计算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和操控实物,实现虚实融合。例如,通过智能眼镜观察实物时,可以透视内部结构,调出参数信息。在视频会议场景中,AR眼镜还能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这将显著拓展终端设备的应用范围,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智能体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已逐渐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方向。具身智能不仅能够感知环境,还能够基于感知做出决策。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一种呈现方式,备受关注。未来可能会像马斯克所预测的那样,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可能会降到一万美元,并且可能会超过全球人口的数量。另外,将具身智能应用到汽车中,就像“车型机器人”。这种车形机器人不仅能够感知车外的环境,还能与车主进行对话,指导驾驶。通过视频方式,它能实时提供路况信息和行车指引,成为未来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AI重构将引发应用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首先,终端形态多样化,智能终端向AI终端和具身智能进化,支持离线功能;其次,终端功能智能化,从传统通信终端向具备AI的终端扩展;第三,人机交互多模化,支持自然语言、触摸屏、手势、唇形甚至眼神控制,逐步发展到AI代理,不再依赖APP;第四,内容过程化,从信息浏览到对话式获取,内容生产从检索转向用户自生成,并支持终端和云端协同;第五,网络功能原生化,涵盖云原生、AI原生和安全原生架构;第六,通信连接多元化,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点连接,提升可靠性和灵活性;第七,应用服务泛在化,2C和2B互补,实现人机物兼容、云端协同和通感算融合;第八,计费模式差异化,从流量包向体验和服务质量计费转变,并引入Token和算力计费。最后,AI成为创新的关键动能,AI For Internet将是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十年将是AI重塑互联网的时代。从终端形态、网络设施到产业应用、数字治理、用户服务、网络生态,AI将推动全面重构。AI终端与智能体将改变人机交互方式,解放双手,提升智能体验。终端将成为互联网技术应用重构的切入点,从终端推动互联网重构。此外,我们需要用AI思维推动网络技术和应用创新,带动软硬件产业及新型信息服务业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责任编辑:石旭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
2025-01-17
2025-01-16
2025-01-20
2025-01-21
2025-01-22
2025-01-17
2025-01-22
2025-01-16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