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这个在信息时代早就退出大众视野的词汇,如果不是集邮爱好者,我们几乎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见邮票的存在。
九月底,为庆祝一年一度的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中国邮政特别制作《第40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纪念》邮票纪念张一枚。
中国邮政推出世界首枚芯片邮票
乍看这和往年没什么不同,但这小小的邮票之中却包含玄机。该邮票纪念张复合搭载了NFC芯片,利用近场通信技术和手机NFC功能,通过中国邮政APP读取芯片内容,是中国首枚NFC芯片邮票,也是世界首枚实现芯片读写的邮票。
饱含无奈的“局限性”创新
说起NFC技术,在早年间这也一度被人们寄予厚望,然后由于在落地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无奈之下不得不屈居二线。
在后续经多年推广后,NFC技术也融合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公交卡、门禁卡、具备闪付功能的银行卡、ETC以及POS机等,都是基于NFC技术的应用。但提起这项技术,包括本次NFC结合邮票的创新,却总给人一种“差点啥”的感觉,让人挠头。
这就不得不从NFC的技术局限与发展历程一一讲起了,从技术局限来看,NFC技术主要有几大问题苛待解决。
其一是成本问题,从价格方面来看,价格过低或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特别是快消品)并不适用此技术,这些物品想要附加信息,都可以用二维码这样极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其二是信息储存问题,由于NFC技术依托于电子元件实现,那么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必然面临老化、干扰等因素。从设计寿命而言,NFC芯片一旦使用时间超过十年,其保存数据便有可能丢失。
再就是发展历程,在国外,NFC技术发展的主要推手是移动支付,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采用NFC技术通过手机、金融IC卡等设备完成支付的一种支付方式。由于其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与POS收款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
以日本为例,日本完善的轨道交通体系使日本民众养成了接触式支付的习惯,加之信用卡的高度发展,以及众多头部企业为中小商户承担了接收终端的安装费用,最终使得这一技术在日本飞速推广。
但在我国,由于NFC技术的推进潮却正好撞在了二维码支付的风口之下。在数个风口的加持下,由阿里作为“气运之子”以主打扫码支付的移动支付手段——支付宝迎战NFC,由于二维码支付更加方便,成本更为低廉,于是扫码支付成功抢占原本属于NFC的市场,移动支付这一NFC技术的重要推手自此式微。
如果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概念,自NFC移动支付式微后,在我国推行NFC技术的推手便转为了安防行业。
安防设备由来已久,近年来所提出的“智能安防”概念一直非常火热。据《中国智能安防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前瞻》显示,智能安防的底层建设是物联网,智能安防是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以解决数据的信息化、可视化、应用科技化、操作简易化、云系统整合、数据智能化运营化、兼容化。
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安全控制系统,智能化门禁不仅赋予每一道门智能、安全、便捷的特性,更是推动着门禁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产业随智能化建设加速推进及高科技电子、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整个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独特政策下的新兴市场
科技与科技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门禁旧改市场规模也日益扩大,遍及写字楼、园区、政府、金融机构和社区等场景。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城市共有400亿平方米旧建筑,而这其中有二分之一必须接受改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年—2005年,全国每年新建小区为3000—3700个。综合计算,截至2015年,20年左右的住宅小区达到了35000个以上。而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一数据还在继续增长。
另根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高端旧改门禁仍有大约500万个需求点,粗略估算之下市场空间近百亿元。
面对日益迫切的安防系统旧改需求,政府也相继出台系列政策。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针对城区旧建筑,实施“技防入户”工程和物联网安防建筑试点,提升建筑物综合安防管理水平,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巨大的市场再度催生了NFC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固有局限之下,NFC技术何去何从?
受制于技术壁垒,传统门禁的生机与改造面临重重难题。首先是产品兼容难,不同品牌的门禁布线方式、系统协议不一样,会导致其产品硬件和系统无法兼容,除非找到两个厂家的底端协议。目前,市面上的传统门禁产品基本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厂家的产品很多都不能兼容。
其次是平台融合难,由于各大安企的市场定位、技术水平与规划都各不相同,加之安防体系中没有出现一个跨系统的、互联互通的国际标准,导致各大安防领域平台各自为政,采用独立的专有协议和平台架构。相对独立、封闭的平台之间,无法实现跨平台的信息传递,实现安防综合性高效管控的第一道关卡就是异构平台之间的对接问题。
最后是成本问题,当下各类搭载人脸识别的出入口控制系统大行其道,但更优秀的技术往往意味着对整改资金更高的消耗。以西安为例,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补助后缺口资金大约为总造价的40%-50%,这就意味着将近一半的资金缺口。而资金的确实也为老旧小区改造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类的通病,由于资金不足而带来的舆论问题在社交平台上大有愈演愈烈的情况。
不过有趣的是,面对市场的重重挑战,eNFC技术大有将困难化为利好的发展态势。
当下我国门禁市场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技术体系更新迭代,产品形态四世同堂。eNFC技术作为NFC技术的“升级”版本(注①),大有一鸣惊人之势。
根据不同场景,分为eNFC加“芯和换“芯”融合方案。加“芯”融合方案:赋能移动互联网能力,适用于提升综合体验,保留旧门禁系统的应用场景。该方案只需在原有控制器和读头之间部署eNFC设备,即可将旧系统直接升级到eNFC的全部业务,并不影响原有业务体验和规则。
同时在保障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只需修改系统的接入抽象层,就能实现不同的协议、架构、细分行业的系统对接。高效完成各种子业务的无缝对接和管理,资源与数据可以融会贯通,这是eNFC平台稳定性和高效性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内的NFC技术颇有些“生不逢时”的味道在里面,只要有二维码能够张贴的地方都可以替代NFC的大多数功能,即便是信息记录也可以由APP的账号体系来替代。
“万物皆可NFC”的口号,受制于商业成本和应用便利性,也仅有一些“旧物翻新”的噱头。而eNFC即便是完美兼容NFC,却也非是本家,NFC技术未来何去何从,只能由时间交给我们答案。
注①:eNFC - 增强型NFC,随着NFC阵营的声势日益旺盛,另外一种非接触式IC应用技术R2R™(Reader to Reader),也借势而动。为了应付名声日起的NFC,法国公司INSIDE,曾于2005年2月11日将其于2000年开发的R2R™技术更名为“eNFC”技术,其中,“e”代表“enhanced”即增强的意思。该技术的开发公司宣称其eNFC技术除了对NFC技术100%兼容之外,增强型还体现在包含了对其他两种使用非常广泛的ISO标准的支持,即:ISO 14443B 和 ISO 15693。
责任编辑:潘一大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
2025-07-15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8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