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周年的纪念日。清晨,五角大楼悬挂巨幅美国国旗,以纪念“911事件”二十周年。
20年前,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
这起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而且将东征西讨,不可一世的美国安防系统撕的粉碎。虽然这起事件的利益受损者是美国,但是其影响也波及了世界各地。在此之前,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罗大众,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技术先进、经济繁荣、军队强大的超级大国,竟然也会被恐怖分子侵门踏户,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在此之后,不光美国提高了安防要求,改进、弥补了一些安防系统上存在的漏洞,也让反恐怖活动、提高民航安防水平水准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也奠定了今日安防体系的基础。那么,在911事件前,美国的民航安防是如何运作的,在事件之后,民航安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机场管理
由于美国民用航空业的兴盛,在911事件发生之前,乘坐飞机并没有繁杂繁琐的购票、检票程序,也没有完善全面的身份验证系统。所以,当时的飞机航班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巴士”,旅客可以在抵达登机口后再选择航班购票,接送班机的人也可以直接抵达登机口。为了提高登机效率,即使是经过电脑系统标记过有潜在威胁的人员,在进行简单的安检也可以登上飞机。而这一现象,就给了恐怖分子充分的作案机会。
在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人迅速吸取教训,通过《爱国者法案》的立法,开始以姓名和出生日期为主轴,建立了一套身份验证系统。这套系统不使用证件号码作为索引——因为一个人可能持有数十种证件,其证件号码显然不唯一,但出生日期是唯一的,而姓名更改和地址更改会被记录下来。同时,美国国土安全部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强制各州推进证件规格统一工作;另一方面,基于安检的考量,除了加强机场的安全检查流程、增添改进安检设备之外,还建立了一套基于风险的TSA安检系统。
TSA安检系统将登机人员分为了三个等级: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通过依照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不同的安全检查:低风险只需走一般的安检流程;中风险需要脱鞋、解皮带、脱西装外套,需要拿出包内的电子设备和液体;而高风险人员除了上述的流程之外,还需要进行爆炸物痕量探测和全身搜身。从而防止不法分子携带危险品登上飞机。
而这种系统化管理的路数,也被世界各国所采纳。例如我国的公安追逃系统,当发现检票旅客疑似是在逃人员时,系统便会自动提示工作人员,从而制止可疑人员四处流窜。同时,得益于当今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通过监控系统、预警系统、身份识别系统等手段对潜在作案人员进行控制也变得更加的简单有效,从而减缓相关工作人员的压力,减少疏漏情况的发生。
安检设备
911事件发生之前的美国,还没有如今繁杂的安检流程和程序。登机前脱掉衣服,拿出电子设备,或处理瓶装水等机场安检措施是闻所未闻的。虽然之前机场也会有X光机和其他安检设备,但在当时这些安检步骤并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根据美国广播公司获得的一盘机场监控录相带显示,911恐怖袭击发生当天上午,美国航空公司第77次航班的劫机犯们大摇大摆的通过了安全检查,一名劫机犯显然已经引起了金属检测警报的鸣响,但是机场安全人员仅仅是使用手工检测器对其进行了简单检查,然后放行允许他通过安检。而且,当时美国还允许乘客携带刃长小于10cm的刀具登机,从而致使了劫机事件的发生。
911事件之后,为加强机场安保,不仅世界上各个机场提高了安检设备的响应登机,全球安检门、金属探测器等安检设备的应用也随之猛增,从而确立了现今由安检门、手持式金属探测仪、安检机和人体成像设备所组成的基本检查设备体系。
而在北京奥运会安检等级提高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国内安检设备市场也迅速升温。除了机场,在城市中的地铁等公共设施也开始推广应用。由于安检设备的广泛普及应用,我国也根据安防需求的不同,将不同类型方向的安防安检设备,应用到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2020年开启的疫情大流行,带有测温功能的安检门便成为了车站、机场等交通设施的“标配”。
空管系统
除却管理上的缺失和制度上的宽松之外,未能及时对已知情况做出处理,也是导致911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911那天,美国48个州只有14架战斗机处于警戒状态。没有任何计算机网络或警报能自动向北美防空司令部发出飞机失踪的警报。同时,当时并没有设立飞行驾驶的权限授予系统,导致当劫机者关掉了飞机的应答器时,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便无法知晓飞机的准确位置,无可奈何,只能对着雷达在数条航线和数千架飞行器的光点中寻找隐匿在天空中的被劫持飞机,无异于大海捞针。从而导致尽管有应急管制中心和美国军方的援助,但是在第一架飞机撞向大楼后,美国人明白了恐怖分子的意图却依然无力对飞机进行迅速地拦截,眼睁睁地看着剩余两架飞机撞上大楼,和一架飞机坠毁。
指挥中心是航空管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缺乏应急处理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是导致大多数空难的一个潜在要素。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工作人员高效安全快捷的进行指挥工作渐渐也成为了航空业的“潮流”去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将在有远程塔台的机场进行人工智能空中交通管制试验。按照试验要求,塔台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全由计算机跟踪、控制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
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空管”也成为了我国解决航空管制困境的解决方案之一。根据中国民航空管局资料显示,未来智慧空管的整个系统将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决策处理平台等部分组成。在系统中,感知层作为智慧空管的神经末梢,起收集信息数据的作用。其主要通过在管制中心、机场、航路等各个与飞行相关设施中加装雷达、监视系统、探头、传感器、射频标签等设施来搜集飞行状态、外部环境等与飞行相关的数据。在获取信息后,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技术、空管部门的局域网等物联网平台,将信息传递至应用服务平台,帮助工作人员进行指挥决策。
结语:
对于安防工作者来说,911事件是足以写进“教科书”的安防大事件,安防工作也绝非一蹴而就的坦途,不断地发现威胁、研究威胁、解决威胁,是安防工作者刚需。同时,对于新技术的结合和利用,也是推动安防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唯有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发展采纳新的技术设备,才能够有效发挥安防产业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守护人们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王泽良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
2025-04-24
2025-04-22
2025-04-22
2025-04-23
2025-04-27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