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48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批新规广泛覆盖工业生产、公共安全与新兴科技领域,其中在传统安全防范与前沿低空经济两大板块的更新与设立尤为引人注目,为相关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权威指引。
火灾探测报警、防爆标准全面升级
本次公告中,多项标准聚焦于提升火灾预防与工业安全防护能力,通过技术更新替代了已实施多年的旧版本,体现了安全要求的与时俱进。
►消防产品安全体系深化
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列标准为例,其核心组件如《湿式报警阀、延迟器、水力警铃》(GB 5135.2-2025)、《干式报警阀、加速器》及《末端试水装置》等均完成了重要修订。新标准将进一步提升其响应精度、环境适应性与长期可靠性,确保在火情初起时能迅速、有效地动作。
同时,《点型火焰探测器》(GB 12791-2025)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共同构建了更立体的火灾预警网络,意味着电气火灾监控从传统的漏电、过热监测,向更早期、更精准的隐患预警方向发展。
工业防爆与粉尘治理体系完善
在工业安全领域,《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防爆安全规范》等多项标准由过去的推荐性(GB/T)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法律效力显著增强。这系列标准与《纺织工业粉尘防爆安全规范》等一同形成了对可燃性粉尘从“除尘”、“抑爆”到“惰化”、“隔爆”的全链条、强制性安全规范,旨在从根本上遏制粉尘爆炸重大风险,为化工、纺织、木材加工等相关行业划定了明确的安全红线。
无人机监管迎来国家级技术支撑
本次标准发布的最大亮点之一,是首次集中出台了针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快速发展的低空经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监管基石。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运行识别规范》(GB 46750-2025):此项标准旨在解决无人机“你是谁、你在哪、你去哪”的核心监管问题。它强制要求无人机在运行时必须具备可被识别与追踪的能力,如同为每一架飞行的无人机配备了“电子车牌”,是实现空域融合管理、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登记和激活要求》(GB 46761-2025):此标准将无人机的“实名制”管理从政策要求层面提升至国家强制标准,确保了所有无人机及其使用者信息可查、责任可溯,从源头强化了安全管理。
这些强制性标准的出台,与深圳市等地方大力推动的低空起降设施规划形成了完美的“软硬结合”。当无人机必须具备运行识别与实名激活能力时,低空起降场的安防系统便拥有了统一的数据对接与监管抓手。
一个标准的起降场安防系统可以依据国标,直接对接无人机的识别信号,实现自动化的飞行器身份校验、航线合规性检查和黑名单预警。新国标则确保了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迅速锁定责任人。
另外还包括GB 10631-2025《烟花爆竹 安全与质量》、GB 34272-2025《小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 46768-2025《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等。
市场影响与展望
这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大部分将于明年5月、8月或者11月实施。强制性国标的发布,传递出明确的信号:消防产品与技术将持续向更智能、更早期预警的方向升级;工业防爆领域的技术门槛将因强制性标准的实施而进一步提高,拥有领先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获得更大优势。
无人机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时代即将开启。所有无人机研发、制造和运营企业都必须将合规性置于首位。同时,这也为与无人机相关的通信、导航、监控和数据服务市场开辟了确定性的增长空间。
责任编辑:石旭
小手一抖把码扫,物联消息全知晓
2025-10-30
2025-11-05
2025-10-31
2025-10-31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4
2025-11-04
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