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府发文强推具身智能:安防巡逻领迎来新卫士

2025-08-11 23:57 来源:安防行业网

2025年8月6日,《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发布,为这座超大城市的安防体系革新按下了加速键。作为将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深度融合的技术范式,具身智能正以其独特的环境交互与自主决策能力,重塑安防巡逻的作业逻辑。在上海推动 “智能之城” 建设的背景下,具身智能与安防巡逻的结合不仅是技术应用的选择,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探索。

55.png

具身智能与安防巡逻的天然适配性

具身智能的核心特征使其成为安防巡逻领域的理想解决方案。其实时环境交互能力通过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协同,能够对巡逻场景中的异常变化做出瞬时响应 —— 在园区深夜巡逻时,可通过声学传感器捕捉玻璃破碎的高频声波,同步启动红外摄像头锁定可疑热源,这种多维度感知速度远超人工巡逻的反应极限。而传统安防依赖固定监控的局限性,在具身智能的移动巡检面前被彻底打破,尤其适合上海大型展馆、交通枢纽等复杂空间的立体防控。

自主学习与适应能力让安防巡逻更具韧性。部署在浦东机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能通过持续学习不同时段的人流特征,自动调整巡逻路线:早高峰时段聚焦航站楼入口的人群密度监测,凌晨则强化行李存放区的异常移动识别。这种动态优化能力,解决了人工巡逻中 “按点打卡” 式的机械性缺陷,使防控资源始终投向风险最高的区域。

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大幅提升了隐患识别精度。在张江科学城的企业园区,巡逻机器人可同时处理视觉(识别未授权人员的面部特征)、触觉(检测设备表面异常温度)、化学传感器(捕捉易燃易爆气体泄漏)的数据,通过算法模型交叉验证,将误报率控制在 0.3% 以下。这种 “感官协同” 机制,比单一监控设备更能应对安防场景的复杂性。

物理任务执行能力则拓展了巡逻的功能边界。当检测到可疑包裹时,机器人可自主进行初步拆解检测,无需人员靠近;在极端天气下,其防水防尘设计能替代人类完成高架桥梁、地下管廊等危险区域的巡检。这种 “人机协同” 模式,既提升了安防效率,又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

上海的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撑体系

上海在具身智能安防领域的布局,依托于完整的产业生态与精准的政策引导。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张江机器人谷已集聚了一批专注于精密电机、减速器研发的企业,其量产的谐波减速器精度可达 0.1 弧分,为巡逻机器人的灵活移动提供了关键支撑。自主研发的算力芯片算力密度较传统产品提升 40%,确保多模态数据处理在毫秒级完成,满足安防场景的实时性要求。

政策层面构建了全周期支持框架。对具身智能安防设备的首台(套)应用,给予最高 200 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算力券补贴政策最高达 4000 万元 / 年,有效降低了算法训练的成本门槛。这种 “研发有资助、应用有奖励” 的机制,推动商汤科技、优必选等企业将安防巡逻列为重点研发方向。

产业集群效应加速了技术迭代。以浦东张江为核心,形成了从传感器研发(韦尔股份)、算法训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到整机制造(傅里叶智能)的完整链条。长三角的协同更让产业链优势凸显:苏州的灵巧手模块、杭州的视觉算法、合肥的电池技术,通过一体化供应链快速整合到上海的安防机器人产品中,使其研发周期缩短近 30%。

“五大公共服务平台” 的建设解决了产业痛点。仿真测试平台可模拟台风、极端高温等上海特有的气候条件,验证设备可靠性;语料库平台积累了 300 万条安防场景数据,包括方言识别、复杂光影下的行为判断等本地化特征,让算法更适应上海的城市环境。

多元化应用场景与示范价值

上海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为具身智能安防巡逻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在进博会场馆,配备多模态交互系统的机器人可在巡逻中同时完成嘉宾引导与安全监测,其自主避障精度达 ±5 厘米,确保在密集人群中顺畅移动;在临港新片区的无人码头,机器人通过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实现对集装箱堆放区的 24 小时火情预警,响应速度比传统烟感系统快 12 秒。

商业载体的应用展现出降本增效价值。陆家嘴的超高层写字楼引入安防机器人后,夜间巡逻人力成本降低 60%,而异常事件识别率提升至 98%。其搭载的电梯联动系统,可自动跟随可疑人员并实时回传影像,解决了传统监控存在的视角盲区问题。这种 “技防 + 人防” 的结合模式,已被纳入上海商务楼宇安全管理标准。

交通枢纽的应用体现了技术突破。虹桥交通枢纽的巡逻机器人具备跨模态场景理解能力:在地铁站台能识别乘客翻越护栏的危险行为,在停车场可通过轮胎痕迹判断车辆异常停留,在航站楼则能检测行李传送带的卡滞隐患。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对上海 3000 小时交通枢纽视频数据的深度学习。

社区安防的应用拉近了技术与民生的距离。在徐汇滨江的智慧社区,机器人不仅能识别高空抛物、楼道堆物等隐患,还可通过语音交互接收居民的安全举报。其搭载的人脸识别系统与公安数据库联网,在 2025 年夏季的一次演练中,成功识别出一名在逃人员,验证了技术的实战价值。

安全伦理构建与未来发展路径

上海在推动技术应用的同时,注重构建完善的安全伦理框架。针对安防巡逻中最受关注的隐私保护问题,实施 “数据最小化” 原则:机器人拍摄的影像自动脱敏处理,仅保留行为特征数据,且存储期限不超过 72 小时。

责任认定体系的建立为技术落地扫清障碍。通过 “三重认证” 机制明确权责:设备制造商对硬件可靠性负责,算法提供商对识别准确性负责,运营方对使用规范负责。当发生误报或漏报时,可通过区块链存证的操作日志快速追溯原因,这种机制已被写入《上海市智能装备安全管理办法》。

未来发展将沿着三个方向深化。技术上,重点突破极端天气适应性,研发可在 - 10℃至 40℃环境下稳定工作的巡逻设备,以应对上海多变的气候;功能上,向 “安全 + 服务” 转型,机器人在巡逻中可同步完成窨井盖缺失检测、消防设施检查等城市管理任务;生态上,推动开源社区建设,已开放 200 套安防场景算法模型,吸引高校、企业共同优化。

到 2027 年,上海计划实现具身智能安防巡逻在重点区域的全覆盖,包括 100 个大型场馆、200 个交通枢纽和 500 个居民社区。届时,这些 “不知疲倦的守护者” 将与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安全防线,不仅重塑城市安防的形态,更重新定义着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城市治理新模式。上海的探索,正为超大城市的安全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责任编辑:石旭